百科

为什么老舍的猫城记值得看

读完《猫城记》,眼前有个意象挥之不去:如果说古今中外的文学,如同我们脚下大地一样博大多元——有历史长篇像高原厚土,有心理小说似深深海沟,那么,还有一种类型,就像奔涌不息的岩浆,从滚烫的地心出发,带着硫磺那***气味,但凡大地有伤口,就从伤口处迸发。这就是《猫城记》为代表的讽喻小说。

《猫城记》写于1932年,老舍正是33岁的热血青年,但他立身的世界,却是个腐败透顶、濒临奔溃的末世,国不国,人不人,鬼不鬼。老舍把这末世的一切***景象,移植到另一个架空世界,即火星上的文明古国猫国。

一百年前起染上的*****,仍在蔓延,这就是书中大量提到的迷叶,这是日常食品、财政命脉,却又是杀人毒剂。“我”的身份转换成了一个外国人,如同当年权贵巴结、百姓陌生又恐惧的***。小说以“我”为视角,以我对猫国探索了解为线索,几乎是全景式的展现了猫国社会上上下下、古往今来。《猫城记》里讽喻的两端,都显而易见,不管是时人、还是今人,一读就能明白无误地知晓作者想要说什么。

读《猫城记》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另外一些书,比如《格列佛游记》、《动物庄园》,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我是猫》。他们都像一种人类共通的东西——对正义的渴望、对现状的愤怒,这些共通追求,被现实深深压抑后,变成了滚烫的岩浆,在地下奔涌冲突,终于找到一个地表伤口了,便从这里猛烈爆发,把着火的石块投向糟糕的政治,把灼人的岩浆扑向人性的黑暗,用愤怒的雷鸣、呼啸,回击地表的一切可笑。

这种文学,注定了是一次猛烈的出击,可能会警醒很多人,几百年后也会余音不绝,可能会击痛很多人,余力大到反噬创作者,特别是在某些国度。

所以,这样的小说,带着满腔的技巧,更带着满身的勇气。今人,或许会一遍遍地重读《猫城记》,去琢磨老舍先生的语言,探求讽喻的巧妙,就像参观一处死火山留下的地质公园。或许少有人会敢于正视此刻地下的火。这种勇气,是对有良心的创作者永不结束的拷问。

或许,创作者可以圆滑一点,把致命的讽刺,调低到合适的程度?或者,把这锋利的匕首,包裹上厚厚的糖衣?

这也是我深爱《哈利波特》系列的原因之一。作者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深知自己会写出悲痛、愤怒、刻薄的嘲讽和不懈的抗争,但她竟然把糖纸包装得如此漂亮诱人,耐心地用一二三本书给小朋友吃糖,把坚硬的核心包裹在四五六七本书里。这是一种值得琢磨的成熟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