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学什么意思
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
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成为文字学的别称。
《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可见,小学是古代学生的基础教育,对小学的掌握程度,将影响着一个人后来学问的发展。现代人先读小学,而后是中学,然后是大学。古代人也是先读小学,然后就进入大(太)学,那时还没有中学这一概念,也没有这一级学校。有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出现了正式的学校。《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一、小学:古代小学,大致是针对7——12岁的儿童教育而言,称作“童蒙养正”,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详训诂,明句读”。因儿童进小学读书必先要认识文字,后来“小学”就成为一种专门学科的名称,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清朝乾嘉学派将小学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小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等新的内容,逐渐发展形成了以古文献语言文字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学科。
古代的小学,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语言文字学,古代民间对于小学教育,有一个精当的说法:识文断字。
二、大学: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讲求的是治国安邦之道,是大人之学。《大戴札·保傅篇》云:“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很好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