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寸调拨是什么意思(头寸调拨的四种基本方式)
头寸调拨是什么意思?在交易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的头寸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亏损,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选择平仓,然后将手头的头寸进行调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头寸越来越多,最后导致我们无法控制。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所以才会出现亏损的情况。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才能做到稳健获利。下面,笔者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让我们回顾二十几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明白了。
1997年,美国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做空泰铢,在金融市场上与泰国的较量中取得完胜,卷走了泰国40亿美金。并携大胜之威横扫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直接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国际收支是特定时期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汇总表。IMF关于国际收支的概念包括了全部国际往来,是以经济交易为基础的。
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取决于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收入总额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关系。对外收入总额等于支出总额为平衡,二者如果不等则为失衡。对外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为顺差,对外收入总额小于支出总额为逆差。
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必须对其具体科目进行再分类加工。分类加工的基本方式是:不同交易按项目汇总、借贷相抵后得出净额,得出不同性质的交易项目各自的顺差或逆差,如贸易差额、劳务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差额、综合差额等,并将不同性质的交易划分为“线上”与“线下”两部分,作为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依据。
表内将主栏项目划分为线上项目和线下项目两部分。线上项目有经常交易、资本往来项目和误差遗漏项,线下项目包括储备资产项。线上项目的差额是国际收支的总差额,总差额与线下项目储备资产变动净额在金额上相等,在符号上相反,两者之和为零。
线上各交易的差额是否为零,是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当线上交易差额为零时,即为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当线上差额不为零时,即是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失衡状态下:
1)线上交易金额在贷方,为国际收支顺差或盈余,以“+”表示。
2)线上交易金额在借方,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以“—”表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六版给出了金融账户新的记录,即增减法。通过数值的正负说明资本的流入和流出,即无论资产或者负债,资本流入记作正值,资本流出记作负值。
国际收支差额
1)贸易差额:是反映国际收支失衡的最狭义的定义,即以离岸价格FOB记录的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出口大于进口,差额在贷方,为贸易顺差;反之,出口小于进口,差额在借方,为贸易逆差。
分析贸易差额可以了解一国的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状况,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经常账户差额:反映了实际资源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净额。也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实际资源交易所引起的金融资产净变化,即一个国家整体的借贷情况。
3)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包括资本账户差额和金融账户差额。理论上,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时,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加上经常账户差额应当为零。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入和净流出可以为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或安排(盈余)资本输出。
4)综合差额:也称总差额,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国际收支差额,除将官方储备资产划在线下之外,其他交易均划在线上。若官方储备资产增减的净额为零,则国际收支平衡。净额在贷方,则为国际收支逆差,记正号;净额在借方,则为国际收支顺差,记负号。
这一差额定义的原理是:线上项目的支付缺口,通过使用或获得储备或其他课替代储备的金融资产来弥补。
人们通常所说的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就是指综合差额的盈余或赤字。
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宏观含义
国民总体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次收入
可支配国民总收入GNDI=GNI+二次收入
=C+I+(X—M)+要素净收入Yf+经常转移净额TRf
要素净收入Yf:表示从国外得到的本国要素收入减去付给国外要素的收入,即经常账户的初次收入项目。
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首先,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引起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如果 逆差缺口严重,则会使本币急剧贬值。该国货币当局为维护本币的地位,就要对外汇市 场进行干预,即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国货币。由此消耗外汇储备,甚至造成外汇储备枯竭, 削弱其对外支付能力。
其次,货币当局抛售外汇和买进本币会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减少, 国内通货紧缩,由此促使利率水平上升,抑制本国经济增长,导致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 增长率的相对与绝对下降。
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对本国经济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
之一,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加强对外支付能力,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 力;
第二,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会使本币升值,本币对外购买力增强,本国资产升值,显 示国力加强。
但是如果出现长期或巨额的盈余时,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之一,本币升值不利于商品出口,最终可能导致对外贸易出现赤字,国内失业率上升;
第二,在长期顺差的情况下,为降低本币升值幅度,中央银行需要不断买进外汇投放本币,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中央银行为对冲(外汇占款)流动性过剩,又需要不断提高存 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对国内宏观经济的调控空间缩小,货币政策独立性被削弱;
第三, 一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意味着贸易伙伴国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国内可能会出现投 资不足,失业率上升,从而导致国际摩擦;
第四,如果经常账户巨额顺差意味着本国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加大本国经济波动的风险;
第五,如果国际收支 顺差主要来自货物贸易的出口大于进口,则意味着国内资源外流,降低本国国民的福利水平。
一般来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越严重(逆差或顺差越大),其不利影响也越大。尽管如此,相对顺差而言逆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各国都更注重对逆差采取 调节措施。对顺差的调节虽然不如对逆差紧迫,但从长期来看不论顺差还是逆差都需要 进行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各国都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使国际收支状况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稳定的方向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性措施主要有支出转换型政策、需求管理政策、外汇缓冲政策和供给型政策。
1)支出转换型政策:是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所谓改变方向,是指将国内支出从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转移到购买国内商品和劳务上来,即改变支出构成,从而使本国收入相对增加的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分为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两大类。狭义的支出转换政策则专指汇率政策。
A、汇率政策指运用汇率的变动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可选择的政策有汇率制度变更、外汇市场干预或官方汇率贬值。
汇率调整政策就是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实行本币贬值,在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实行本币升值。为促进商品出口,许多国家都愿意将其货币贬值到均衡汇率以下(即所谓竞争性贬值),以求国际收支盈余,促进国内收入和就业增加。但这一政策会造成贸易伙伴国家国际收支恶化、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所以,利用汇率政策改善国际 收支状况实际上是出口失业,因此,竞争性贬值又称为“以邻为壑”的政策,容易引起 摩擦,甚至引发货币竞相贬值。
B、直接管制:是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对国际经济交易进行直接行政干预,以求国际收支平衡。直接管制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外汇管制主要有对汇价的管制和对外汇交易量的控制,贸易管制则是通过关税、配额、许可证制度来控制进出口。直接管制优 点:
一是能起到迅速改善国际收支的效果,而汇率调整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必须先通过对生产活动和外汇供求产生影响后,才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二是直接管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在局部性因素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波动。但直接管制政策容易产生价格扭曲,也容易引起摩擦。
2)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又叫支出增减型政策,是指通过改变社会需求或支出总水平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利用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发行国债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政策。根据宏观经济等式,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应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抑制国内总需求的同时抑制对外需求的增加,以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
反之,在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顺差时,则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赤字,私人和公共支出,扩大总需求和对外需求,从而减少贸易顺差。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从贸易账户的角度,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抑制国内投资需求。
反之,在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中央银行应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从金融账户的角度,调控利率水平的变动,也可以通过引起资本流动直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3)外汇缓冲政策
外汇缓冲政策又叫资金融通政策,主要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 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主要体现为国际储备政策。对外部不平衡调控的首要问题往往是 “融资还是调整”。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临时性的短期冲击引起的,就可以用融资弥补,避免调整的痛苦;如果是由中长期因素导致的,那么,就需要运用其他政策进行结构调整。
融资政策与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支出政策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与替代性。 比如,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一国既可以采取支出型政策加以调节,也可以采用 融资手段或两者结合的办法加以调节。在逆差既定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在国际市场上积 极筹措资金,可以较少使用支出调节,或者为结构调整争取时间。
4)供给型政策
供给型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达到改善国际收支 的目的。供给政策的特点是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从而为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创造条件。积极的 总供给政策包括减税、削减社会福利支出、发展生产和放松管制等。
国际投资头寸表
国际投资头寸表:是反映特定时点上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统计报表。包括:本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的债权或作为储备资产持有的金块等金融资产。以及本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对负债。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为净投资头寸,是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净债权或净负债。
国际投资头寸是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子集,除了国际投资头寸外,国家资产负债表还包括非金融资产,以及居民之间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头寸。
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对外金融关系在不同时点的变化,即有一个期初值和一个期末值。国际投资头寸表也不是平衡表,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为净投资头寸,是本国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净债权或净负债。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又称资本国际转移。
与国际贸易的性质不同,国际资本流动是以资本使用权的为特征,以盈利或平衡国际收支为目的,而国际贸易是以商品所有权转移为特征。
国际资本流动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中。
国际资本流出指:是指本国资本流向外国,意味着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减少或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增加,以及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减少或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增加。
国际资本流入:是指外国资本流入本国,意味着外国对本国的负债减少或外国在本国的资产增加,以及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或本国在外国资产减少。
按期限划分,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主要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
1)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对他国企业进行投资 或是在他国直接新建生产经营实体的行为。包括创办新企业、获得新股权资本、利益再投资三种类型。还包括企业管理模式、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渠道、专利权和商标等多种无形要素的转移。
2)证券投资:也称为间接投资,是指通过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中长期债券,或者在外国股票市场上购买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的投资。
3)国际信贷:是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另一国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及国际机构提供的贷款。主要方式有:
A、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B、贷款,
C、国际银团贷款,
D、出口信贷:最主要的类型有:卖方信贷、买方信贷、福费廷等。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或即期支付资本的流入与流出。包括:
1)贸易资本流动:是指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资本流动。
2)银行资本流动:是指各国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而引起的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套汇、套利、掉期、头寸调拨、同业拆放等。
3)保值性资本流动:是指短期资本持有者,为了避免或防止资本的损失而把资本在国际间转移。其原因可能是国内政局动荡,经济状况恶化等,也称资本逃避。
4)投机性资本流动:是指投机者为了赚取投机利润,利用国际市场汇率、利率及黄金、证券等价格波动,通过低进高出或通过买空卖空等方式而引起的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1)之一阶段是发行外资股阶段,主要渠道是建立B股发行制度。2)第二阶段是单向开放阶段,主要渠道是建立QFII、QDII、RQFII制度,3)第三个阶段是双向开放阶段,主要渠道是开放沪港通、深港通和沪伦通制度。
资本市场开放的影响:
1)降低资本成本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二是降低市场摩擦从而提高市场效率,
3)三是改善投资者结构,
4)四是导致外国货币政策更加容易影响A股市场。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米得冲突”的观点: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会发生冲突。其中,在保证货币政策在内的支出增减政策有效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有冲突,因而是不能共存的。
蒙代尔—费莱明模型: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
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使货币政策在影响与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如果实行浮动 汇率制度则更为有效;在资本有限流动情况下,整个调整结构与政策效应与没有资本流 动时基本一样。
而在资本完全可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时在影响与 改变一国的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但在浮动汇率下,则是有效的。
这就是著名的 “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不可能三角:将“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的关系,用一个三角形描述出来,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形象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在这个三角形中,a顶点表示选择货币政策自,b顶点表示选择固定汇率, c顶点表示选择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 也就是实现三角形一边的两个目标就必然远离另外一个顶点。“永恒的三角形”以抽象极端的理论假设,形象具体的三角形图形,提供了一个直观地划分国际金融体系各形态的。
二元悖论:在某些条件下,三角形并不是完全平衡的:
如果全球避险情绪较弱,“三元悖论”总体成立,但货币政策独立性可能会因为全球金融周期而有所削弱。
当避险情绪较强,货币政策甚至可能完全失效,即不论采用何种汇率制度,资 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都不可兼得,这时就表现出“二元悖论”(Dilemma)的规律特征。
如果浮动汇率制度不能将国内与国际金融周期隔绝开,那么“三元悖论”就变成了“两元悖论”,即无论汇率制度怎样,真正独立的货币政策只有在资本账户管制的时候可以起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本国金融市场较弱,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低,只要资本市场开放,本国货币政策都会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因此,发展中国家资本管制程度是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本国经济运行与国外风险因素隔绝情况的重要因素,与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