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网上理财 利基金融

小心!!! AH溢价与银行投资陷阱/馅饼
最近看港股银行的低迷,实在是心痒,想了很多,觉得还是应该买一些的,相关思考总结如下:
一、银行的基本面
对银行的威胁,首先应该是经济基本面;其次是直融市场的发展;再次才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经济基本面决定了银行这种高杠杆、周期性、经济敏感企业的盈利和资产质量。这决定了银行的生与死。
直融市场,主要是股市和债市,还有一些私募理财,也会影响银行信贷的增长和盈利能力。这决定了银行的多挣少挣。
互联网金融更多冲击的是银行的个人业务,而且也限于结算和活期理财。银行最挣钱的房贷业务、优质客户的信用贷款信用卡、中长期限的理财市场,互联网金融没能力去冲击。
不是觉得互联网金融不行,是真的能力有限。
而且很多问题,要辩证着看。
比如直融市场大发展,一方面会削弱银行的间接融资,但是直融市场的海量资金主要靠银行系统来提供。直融市场的发展对银行也有补偿。
在移动支付领域,银行慢慢会变成资源提供者,越来越难以直接接触用户了,这个就像微信出现以后,微信直接对接用户,三大电信运营商只提供流量一样。互联网金融是寄生在银行支付体系之上的生态,离了银行根本活不了。这种情况下,单个银行面临囚徒困境,但人行的一纸文件就能全化解。
二、商业银行的坏账
银行的坏账普遍存在,这并不是说银行经营的不好,更不是说这个行业不好。因为坏账的出现,本身就是个概率的问题。要不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靠什么生存呢?
银行是经营好资产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是经营坏资产的公司,各有分工。银行只是要保证不良率和足够的拨备。
不良大部分出在国有企业,少量出在民企。如果是民企就好办了,贷款前的抵押应该是要足了的,直接转让给资产公司处理、或者走诉讼拍卖就行了。如果是出在省级国企,政府会进行资产重组的,届时资产公司还是会介入,政府也会注资一部分,这样坏账的损失率不会是100%。
反倒是城商行会比较惨,很多贷款可能是行政命令,导致投进去时就是不良,而最终地市级政府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化解,城商行就会比较惨。所以城商行最好不要碰。
三、银行的保守经营是必然的,但僵化是不正常的
银行业是典型的风险后置行业,今天放出去贷款,一年、三年、五年后才结账;
银行的贷款其实可以分解为买入一支国债,同时卖出一个企业发展期权,收到的期权费是对高风险支付的溢价。所以收益有限,但亏损是100%。
如果贷款方有雄厚背景,可能还要不停的续贷,这样越滚越多,银行叫“垒大户”,然后就真的是收益有限,亏损无限了。
所以,银行必须要保守经营,宁肯少挣一些,也不能一脚踏错。
但是很多银行已经僵化了,僵化的银行要回避。我觉得僵化体现在规模庞大之下的效率低下,反应很慢。什么叫反应慢?就是什么都落后,没有先进的地方。我的感觉是:四大行里,工行和建行是比较灵活的;股份制里,招商、兴业、平安是灵活的。
僵化的银行最好不要碰,拉长时间五年十年来看,是在毁灭价值的。
四、银行将会进一步分化
银行体系建立之初,中农工建四大银行各有利基,各有侧重,现在分工已经模糊了;股份制银行也都从支持本地到了全国发展,地域差异也很模糊了。
所有全国性的银行,已经站在了同一个竞技场上,20多家,太多了!银行业遵循20-80法则,发展的好的,会因为优势增强而越来越强;发展差的,会积贫积弱积重难返。
绝大部分农商行已经凑不到竞技场上了,还没亮相就只能去旁观了。
全国性的银行,会有大部分很艰难,虽不至于灭亡,但也是没有价值了。这些银行的存款少、贷款优质客户少、不良多。
五、AH溢价
银行的AH溢价是个大问题,要不要抓,要看自己是想要什么,以及投资期有多长。
比如现在的工商银行,AH溢价40%,也就是说同样一笔钱,如果能买到100股A股,就能买到140股H股。
买股票,拿收益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股息,一方面是买卖差价。这里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汇率。
在股息方面,持有H股有20%红利税,但是也比A股多拿20%的股息,大陆企业大部分以人民币为原始货币支付股息,这股息方面就不存在汇率影响;
在买卖价差方面,短期无法预测。长期来看,从某个角度来说,企业价值决定股价,工行的资产大部分都是人民币资产,其估值不受汇率影响,而且最终港股通以人民币支付,所以买卖差价部分也可以看成是不受汇率影响。
那么,长期持有的话,多拿股息多拿股份,套现不受影响,没必要舍H而且拿A。
最后,要选什么银行呢?重点在金融科技!经济基础大家都一样,直融市场发展大家都一样,互联网金融冲击,大家都一样。金融科技,大不一样!
来自大侦探乔麦皮

金库君问:在农村金融领域,能实现长期稳定盈利的项目凤毛麟角,你就没对标的产生怀疑?

投资人说:没有怀疑过。我对标的不了解,理财师(P2P的说法,实质就是销售)和我说产品风险低,复投之后的回款也很正常,就没有较真。

金库君问:你们内部知道远山利丰有问题吗?能大概讲讲远山利丰究竟是个什么样的项目吗?

内部知情人说:高层和部分中层肯定知道,但下面销售多半不知道,知道了还得了。远山利丰是之前被宜信考察后放弃的项目,花果金融接下这个项目后投入很多,但见效微乎其微,项目远没有包装后那么美。去年三季度逾期之后,远山利丰就渐渐终止了,之后的标是什么情况不用我多说了吧。

所以你看,一个理财产品,无论销售的人还是花钱的人,没一个了解投资标的的具体情况。更可怕的是,恐怕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去了解,或者如何评判一个项目的好坏。

金库君在这里插一句,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跟我们借钱我们都得问一下干嘛用,更何况是P2P,而大部分P2P投资人都不会对项目进行考量,只是基于对P2P平台的信任而投资。在P2P投资前如果能问清钱款去向,了解一下借款人信息和抵押信息,或许能减少很多P2P暴雷风险。

关于涉嫌关联公司之间资产转移的问题

调查情况:

花果金融的法定代表人塔拉有花果金融、中瑞富信、利基金融三家关联平台,属于中瑞富信资产旗下,也就是说这家中瑞富信还涉嫌线下理财。金库君调查发现,花果关门后,中瑞富信位于琨莎中心3座10层的办公地点早已关门;2层有极少数人进出,当金库君靠近时,她们神色凝重,显得很警惕;位于2座9层的办公地点正接待逾期客户投诉,无意中看到前台工作人员的登记表看,关门时间大致在19:00-20:30之间。

金库君(冒充投资人):您也是花果的投资人吗?是平台雷了过来的吧?现在什么情况了?

投资人说:我是中瑞的投资人,你是花果的?去朝阳经侦报案了吗?好多人都去朝阳公园总部了。咱们可不能让塔拉跑了,必须盯紧了......我投的是线下,哎,你说人心怎么这样呢......

金库君:这三家公司之间究竟有没有资产转移的事情?

内部知情人说:你说的情况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你,我只说自己看到的。中瑞、利基年前就开始拖欠工资了,出事儿之后才知道唯独花果没有,很明显啊,我们被当成弃子了,就是要保花果呗,谁曾想,花果金融先雷了,想想就解气。据说中瑞的客户资产在花果出事儿前两天划转到花果名下了...合规就是句屁话。

看了花果金融的玩法让人不禁想起张小雷的钱宝和周伯云的善林金融,同样是个人股东,却带有十几分公司,资本互通、客户互通,最终风险互通。这次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窥一斑而见全豹,整个P2P行业似乎已经烂到根了,那些号称合规的P2P大平台,并没有在6月底按国家要求完成备案。花果金融暴雷事件,金库君将继续深挖,后续将有更多的内幕为大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