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股市怎么样?中国未来股市行情怎样
中国未来的股市怎么样?中国股市的未来会怎么样?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关心的问题。我认为,中国股市的未来是美好的,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科技创新。所以,我认为,中国股市的未来来发展一定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结果。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来真正的长期稳定的收益。而且,科技创新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一:中国未来的股市怎么样
未来一年的股市走势是非常乐观的,2022年股市很有可能上涨。从当前环境综合考虑,看涨股市基本有以下几点:如今A股看涨,未来走势继续看涨,一年多来,目前A股市场牛市已经走了快,自2019年1月后下跌2440点,长达4年的熊市走到了尽头,A股已经从熊市进入了牛市。一轮牛市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仍处于牛市的底部。有很多投资者并不认为当前的A股是牛市,因为在很多投资者眼里,牛市就是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
事实上,只要仔细观察投资者就知道,创业板已经翻了一倍多,深圳指数也已经翻了一倍,只有上证指数牛市不明显。三大股指已完全形成上升趋势,完全进入牛市,确定A股是牛市,处于牛市的底部,牛市还很遥远,牛市的时间还很长,2022年的股市将继续牛市,因为牛市当然是上涨的。因此,2022年的股市强势看涨,并将大幅上涨,因为这一轮A股牛市是一个超级牛市,牛市的时间和空间都是巨大的,要突破6124点,目前是3403点,牛市的涨幅还是非常大的,正在等待市场加速的到来。
政策支持股市上涨,股市无疑会上涨。股市在2018年底和2019年初上涨,政策支撑股市上涨信号非常强烈,国家各部门联合发布了多种利好政策来支撑股市上涨。除了2020年的特殊年份,政策必须支持股市的上涨,这是没有选择的。
到2020年经济将会放缓,全球经济也将会放缓,主要是受疫情影响,股市必将成为支撑经济的主力军。在过去的十年里,房地产市场已经变得如此充满泡沫,再次推高房价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就可能失去控制。其次,只有推动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才能代替房地产市场来支撑经济。只有股票市场复苏了,企业的融资问题才能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才能解决。这样人们口袋里就能有更多的钱,有能力消费,真正 *** 经济。此外,A股与政策市场的名称不谋而合。政策支持股市上涨,股市必然会跟随政策的方向。这是绝对正确的,这也是我个人看好2022年股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股市未来的前景无法确定,因为股市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投资需要谨慎
二:未来的中国股市会是什么样子的
个人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
我认为要分析出未来5年A股处于什么位置,甚至现在处于什么位置,都是需要观点+逻辑+数据的支撑。
从现在来看,无论从下跌的时间,空间,还是从市盈率、市净率的角度来看。
现在的A股都是已经进入了一个底部区域。
也就是说,2440~2800点的位置,其实相当于:
当初的998点~1300点;
当初的1849点~2300点;
所以,这里是机会还是风险,完全根据你的格局来决定!!
那么,展望未来,5年后的A股又是一个什么位置呢?
我认为参考过去的大牛市经验。
如果走出的是一波大级别的疯牛,我们是一定会经历一波类似于6124点,甚至5178点的牛市,但是5年的时间可能是牛市的结束,熊市的开始;
但如果走出的是一波慢牛,那么5年的时间,可能就是一波大牛市的中后期,类似于325点涨到2245点的时间;
总之。无论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了的角度来判断!
当下都是最好的长线价值投资布局时间!!
三:未来中国股市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股市的预期年化回报约为6.5%,而中国之外的全球股市年化回报为4.3%。
1月17日,中国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天开展7000亿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的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
在降息消息推动下,上证综指连续两天反弹,17日和18日分别上涨0.58%和0.8%,但恒生指数分别下跌0.68%和0.43%。
1月17日,彭博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央行对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下调幅度大于预期,表明它正着力于为未来的经济提供支撑。
1月18日,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国内降息释放出稳增长的积极信号,使得市场信心得到了很大提振,将有利于股市和债市回暖。
2021年,中国股市表现失色,MSCI中国指数下跌21.72%,而同期MSCI世界指数上涨21.82%。逆势之下,很多海外资管机构仍然对2022年中国资产的表现相对看好。本文梳理了海外资管机构近日对于中国市场在2022年、甚至更长期走势的分析和预测。
“中国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可能从35%上升到45%,因为有更多的在岸公司被纳入该指数。
出于这个原因,并考虑到中国数量巨大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我们仍然相信中国的长期机会引人注目。尽管2021年监管导致股市波动,但2021年的风险资本流入数量明确显示,私人投资者认为中国监管机构不会永久地削弱许多大型民营企业的长期前景。数据显示,这些私人投资者倾向于关注医疗保健、必需消费品、保险等在中国股票市场中代表性不足的行业。
汇丰银行:中国股市估值仍具吸引力,看好日常消费、能源和公用事业1月5日,汇丰银行发布报告,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国在岸股票的市盈率约为18倍,而由于近期的抛售,离岸股票的市盈率回落至14倍。两组数字远低于标普500指数的23倍。根据《巴伦周刊》近日的报道,自11月以来,汇丰将中国股票的立场提高到超配。
2022年,汇丰银行对中国11个行业和板块进行了评级,其中日常消费、能源、信息科技和公用事业四个板块获得了正面评级。
*备注︰汇丰环球投资管理离岸中国股票团队的行业观点:「+」=正面、「–」=负面、「O」=中性
先锋领航基金:未来十年,中国股市将跑赢美股1月6日,先锋领航投资策略及研究部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王黔博士表示,长远来看,鉴于中性利率的结构性走低、政策支持减少和部分市场估值过高的背景下,先锋领航对于全球资产的长期回报前景持更为谨慎的态度,而从全球范围内的低回报环境来看,中国资产对于全球投资者将相对更具吸引力。
“就全球股市而言,我们估算未来十年中国股市的预期年化回报约为6.5%,略高于去年的6.3%,而中国之外的全球股市年化回报仅为4.3%,主要是受美国股市的拖累。我们预计未来十年美国股市平均年回报只有3%左右,在美国之外全球市场回报率大约为6%,也略低于中国。此外,我们还预计成长股会跑输价值股,大盘股会跑输小盘股。”
就全球固定收益市场而言,先锋领航的预期回报也仍然低迷,它预计中国的债市预期回报约3.1%,远高于其他市场的1.8%。
美国道富银行:中国的股票市场被结构性地低估了 道富银行在年末的市场展望中指出,2021年,中国的经济放缓、零Covid策略和监管干预导致了许多负面新闻。从投资的角度,需要超越这些消息,看到中国的基本趋势。“我们相信,中国资产仍然具有吸引力。同时我们认为,中国市场需要一种不同的评估 *** 。投资者应该考虑对中国资产采用更加积极的策略,并扩充来自中国的投资组合。”
道富银行认为,投资中国的宏观理由仍未改变。中国增长率仍将远高于发达市场,并略高于其他新兴市场。即使中国每年的GDP增长放缓到4%至5%的水平,这也将为企业提供很大的空间,使其收益以有吸引力的速度增长。此外,中国的规模意味着中国公司可以利用更大的国内市场,毕竟,中国的国内经济比所有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和还要大。
“虽然我们的一些宏观论点是值得商榷的,但我们对自己的核心投资论点很笃定,即中国的股票市场被结构性地低估了。中国股票市场市值是中国GDP的82%,这个比例远远低于任何一个发达市场。我们估计到2025年,在新股发行和当前市场增长的推动下,市值与GDP之比应达到100%。”
部分国家/地区的巴菲特指标(市值/GDP)
数据来源:道富银行(截至2021年10月29日)
道富银行还指出,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配置中国资产意味着分散化。“中国的资产与其他市场的相关性非常低。从新冠疫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遵循自己的经济周期和自己的政策重点。与全球金融市场的有限融合也降低了中国与其他市场的相关性。在今天的投资环境中,这样的多样化不可多得。”
部分国家/地区的股票相关系数
数据来源:道富银行(根据2004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的月度数据统计)
贝莱德:亚洲市场中,最看好中国资产1月10日,贝莱德指出:“比起亚洲(除日本外)的权益资产,我们更好看中国权益资产。我们看好亚洲固收类资产的同时,也认为中国固收类资产的估值尤其具有吸引力。”
高盛近期也表示,中国股市在2022年将有更好的表现:“因为市场从重大调整中恢复过来,并过渡到'希望'阶段,市盈率扩张通常会战胜疲软的基本面增长,并推动强劲的股票收益。"
前景虽好,风险尚存在市场风险层面,JP Morgan和高盛同时认为,中国实行的对新冠病毒零容忍政策将继续拖累经济增长。而在中国为2022年冬奥会做准备时,反污染政策可能会制约工业生产。
同时,JP Morgan对中国离岸互联网股票持谨慎态度。因为互联网监管已经是中国长期治理的必要条件,这可能导致这些公司的收入增长下降,合规成本增加,监管事件引起的波动性加大。
在《巴伦周刊》年底的报道中,华兴证券(香港)研究部宏观及策略研究主管庞溟表示:“我们预计,尽管预期收益会反弹,但2022年的市场情绪将继续拖累中国股市——除非监管压力缓解,中美关系大幅改善。”
他表示:“在中国股票中,我们更喜欢A股,因为它们的近期监管风险较低,新经济/旧经济部门组合更加平衡,对国内政策推动更加敏感,并降低了美联储紧缩政策的潜在溢出风险。”
文 |《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郭慧萍
编辑 |康娟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