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的作用详解)
为什么逆周期因子每次出现过后,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大涨急涨的情况?这个逆周期因子到底又是什么?
逆周期因子是什么
先来明确一下逆周期因子是什么?确切点说,逆周期因子是影响人民币中间价的一个参数指标,在计算时,通过对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以中国工商银行为牵头行的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总结相关经验,建议将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
如果用数据公示来表达,逆周期因子=市场供求因素/逆周期系数=(上日收盘价-上日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日间汇率变化*调整系数)/逆周期系数
是不是感觉特别拗口,也很难理解,这就对了,要是好理解大家不都能预测汇率涨跌了嘛。先别急,我们来看一下逆周期因子的诞生历程;
2017年5月26日,逆周期因子首次推出,当时的背景是为了修正单向市场预期的自我强化以及人民币汇率“易贬难升”的特征;今年年1月,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供求趋于平衡,此时“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第三次就是本月24日“逆周期因子”的重启,“加码”稳定人民币市场预期的目的昭然若揭。
逆周期因子自面世以来,一共影响了3次汇率价格,两次是贬值之时,一次是升值(升值时调整为中性,可视作为弱化处理的方式),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两次贬值时加入的逆周期因子后的影响;
第一次:2017年4月14日到5月12日,美元指数从100.5震荡下跌至99.2,而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不仅未有升值,反而从6.874累计贬值了逾208点。
在此期间,美元指数刚刚脱离“特朗普行情”下的高位,尚未明确连续走跌的趋势。倘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能赶在美元指数走弱时适时升值,那么依照16年美元指数震荡走强的经验,一旦美元指数转而回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又将再度逼近7的关键点位。细考在此期间人民币“逆势”贬值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供求因素带来的贬值力量过强,冲销掉了美元汇率变化所带来的升值力量,这也是央行官方所说的“单边市场预期自我强化”。正因如此,央行引入逆周期系数,对市场供求因素进行适当过滤,意图纠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无法有效升值的问题。
第二次,就是从8月24日至今,具体会持续多久还有待考证,但比较明显的是,央行一旦引入后者重启逆周期因子过后,短时间内人民币汇率会出现上涨的迹象。换言之,前者能使得汇率升值。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逆周期因子里的哪部分在影响着汇率价格变动呢?
刚刚说了,逆周期因子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官方并没有向市场明确。#p#副标题#e#
不过,有研究机构对此做出了一些测算报告。
高盛研究后发现,逆周期调节因子主要取决于前一交易日的人民币日间走势——平均来说,人民币日间交易中每贬值1个点子,将会引发次日人民币中间价相对CFETS模型隐含水平走强约0.7个点子。
高盛评价称,就操作层面而言,逆周期因子令政府可以通过设定中间价而发出政策指引、继而影响汇率,而不再仅有实际外汇市场操作这一个办法(此举会消耗外汇储备)。
去年8月,招商证券谢亚轩也对关于逆周期因子进行了一项测算,实验表明,在引入逆周期因子之后的20个交易日中,每天对人民币汇率回升的贡献是89个基点,或者0.0089。
同月,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也发布了一份测算报告,研究表明,在引入逆周期因子后(5.31-7.30),预期管理日均引导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幅度高达61.9bp,远高于此前(4.1-5.26)的水平35.5bp。并且引入逆周期因子后,预期管理切实对人民币产生升值影响的概率为61.4%,而此前的概率仅为45.9%。
综上所述,逆周期因子对于人民币汇率升值有着显著作用,由于我们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本来就不透明,加入逆周期因子后等同于在不透明上再加了一层模糊,但如果以结果为导向来看,前者又无疑令人民币汇率起到了稳定作用。一句话,逆周期因子出现前,人民币汇率一定经过了不小的贬值,出现过,汇率基本也能稳定个一时半刻。